A Call to Get Together

@1914 Creative Park,TAIPEI,TAIWAN,2024

朋友們在呼喚你囉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臺北,臺灣,2024

場景一:臺北城南,2023年。

前幾年我在臺北城南一帶,發展一個共同做客家點心「粄」的藝術計畫,認識了一些從臺灣各地移居到臺北的客家女性。正當我思考如何進一步加深和她們的連結時,看到了MCH「向社區學習:㇐起合作實驗」計畫,獲選參與,歷經超過六個月混合線上和線下的培訓,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創作者,討論與社群共作的概念。

劉家的二姐,身為客語薪傳師的劉月蘭女士,是我那時計畫的重要共同教學夥伴,計畫從二姐的成長背景和家庭故事出發,加上她的各種興趣和經驗,從此開發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創意課程。

經過數個月的交流、腦力激盪如何一起教學,二姐和我欲以客家文化中的植物和食物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針對幼兒園的課程,和兩場社區公眾工作坊。但合作期間,我常常困惑於二姐的選擇,例如二姐說:就發一些花生殼讓小朋友著色阿,貼在圖畫上,因為我們客家人就喜歡吃花生!

二姐說得肯定,但我一直想:花生能代表我們嗎,只有客家人種花生、喜歡吃花生嗎,原住民、閩南人、新住民等等不也喜歡吃花生嘛?

計畫培訓導師Janet Pillai說,何必想要說服對方而感到困擾呢,就順從合作對象的選擇吧,她喜歡就照著她的意思走。我開始理解Janet的意思:意義和敘事邏輯那是創作者應該要去思考和挖掘的事。

場景二:馬來西亞KL,2023年。

各國同學在KL聚首進行實體培訓工作坊,課程結束後的某天晚上,我們前往Five Arts Center,有幸參與了資深編舞家Marion D’Cruz的“ItSelf TerJadi”的完整劇排。故事主要發生於Marion於2019年罹患乳癌之後,生活中各種事持續被剝奪:包含一邊的胸部、喝酒或享受美食的樂趣,也面臨年邁且失智母親的離世、然後是先生兄弟朋友…也都相繼辭世遠離。

儘管沉悶痛苦,可是,她沒有喪失對世界的愛,和保有她的幽默感。

當中有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

早上八點,她躺在客廳沙發上,突然一陣新鮮且強烈的男仕香水味飄過,那是先生生前每天出門前使用的淡香水,象徵以往揭開一天生活的序幕。「是你回來探望我嗎,你回來再和我聊聊天嗎?」Marion問,然後她在空氣中噴了噴那罐先生留下的香水,在香味噴霧中和看不見的另一半起舞。

我眼淚掉下來,感覺得到旁邊的Jennifer也是。

另外一段,是她化療期間,適逢covid19封城,安靜沉悶的日子裡,突然被叫賣聲劃破,那是一輛移動的豆花車,代表著城市的復甦。我印象很深,在Marion大量英語獨白的演出中,講到這一段她突然學起了豆花車的播送聲「tau foo fah, tau hu chui, tau foo fah, soya bean」從她印度裔的外表下,突然穿插華語,一種貼近臺灣生活的體感將我環繞,從發音即知那是一輛販賣豆花的車,即便從未在馬來西亞生活,但我能馬上聯想得到一輛從前在村裡繞的雜貨車,或者現在偶爾會聽到的修紗窗紗門的貨車,我差點都能感覺那一輛豆花車現在就從門前經過。

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喔是啊,我們是文化方面很靠近彼此的亞洲。

場景三:臺北城南,2023年。

終於結束連續數週進幼稚園一同教課,過程裡我們帶著孩子去菜園認識蔬菜,採集樹葉後拓印畫圖,在紙上黏花生殼以後,帶小朋友作畫,一起完成許多事情。

二姐和孩子互動時候穿插多種教學技巧和能力,說故事、說唱童謠和帶動遊戲…她說故事有時搭配繪本,但更多時候是信手拈來,我感到神奇。她說,最高級的說故事能力就是隨便編啊,怎樣編都要繞回妳今天要講的主題,看今天想要教小朋友什麼,把它編進故事裡,我隨時隨地都能編故事喔!

某天吃下午茶的時候,我們隨口聊著下次課程如何收尾會更好,二姐突然有感而發,「啊我們最後應該來說石頭湯的故事」!

(什麼是石頭湯的故事…)

場景四:越南河內,2024年。

在河內參加MCH年度盛會Meeting Point期間,一天晚上,我和其他臺灣夥伴們開心前往劍南湖畔吃路邊攤牛肉河粉,常見越南人蹲踞路邊吃東西,若有桌椅的話也很低,這次我們就是坐在街邊的板凳上,吃著點了兩大桌的滿滿食物。

在朋友的朋友,當地人推薦之下,每個人都點了一種飲料直說好喝,乳白色布丁狀的東西漂浮在同樣顏色的飲料裡,原來是sữa đậu nành(豆漿)tào phớ(豆花,念出來也有點像是台語的豆腐),只嚐到一口的我一直惦記著。

自己留在河內的最後一晚,還特地繞去吃了一次,見隔壁桌陌生獨旅的外國女生看著菜單苦思,向她推薦,「妳沒點豆漿豆花嗎,妳一定要點,不然會後悔」果真嚐了以後她也說超好喝,我們兩位分別各據一桌的外國旅人,吃著豆花各自滿意地點點頭。

場景五:臺灣高鐵上,2024年。

我一直在想豆花這件事,小時候我媽媽會去傳統市場買一鍋豆花,用鐵鍋裝著,豆花沒多少錢,鐵鍋押金就要五十元,不知道為什麼這件事一直烙在我的腦子裡,可能小時候我總覺得那鐵鍋好貴。回家後盛一碗豆花澆上糖水就很好吃,不然看我媽那陣子煮什麼配料,可能是珍珠或綠豆,或是她順手向賣豆花的攤販買一些軟花生仁,豆花加上這些配料以後更是升級版本。

從台中回臺北的高鐵上,忍不住跟Yoyo說了這件事,包含去年看馬來西亞編舞家Marion D’Cruz演出時的豆花車橋段和小時候家裡準備點心的回憶,Yoyo回應「對耶,妳這樣一提,我馬上想起來從前會在街頭巷尾繞行廣播的豆花車!」她說,以前只要聽到「搗灰、搗灰」大家就會迅速從家裡拿出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鍋碗,急忙去追豆花車買一碗豆花。

想起來有點好笑,對我來說串起這一切旅行、共同陪伴、創作路上的精神象徵物,是豆花;常見於東南亞路邊,用單純的糖水或豆漿當基底,可以單吃也能百搭各種不同口感的配料,可以清爽簡單卻也能加料增加層次,在不同季節都令人期待的常民甜點,能夠滿足東南亞大多數人味蕾的那一碗豆花。

而MCH就像是載著簡單而美好味道的豆花車,不定時就駛經你家門口冒出一聲聲呼喚,而伙伴們聽到熟悉的廣播之後,就自動從四面八方竄出頭來,看看這次又有什麼有趣的事,紛紛跑出來尋找好滋味。

說真的,我倒是滿喜歡花生豆花。

⑥ 場景六:臺北城南,2024年。石頭湯,二姐版本。

久違地一起講課之後,我問「二姐,妳記得上次幼兒園課程結束後,妳提到什麼石頭湯的故事嘛…」

 

從前從前有三位士兵,來到一個村莊

想向居民要點食物充飢,卻都要不到

於是他們宣稱能用石頭煮出美味的湯

村民疑惑地搬來大鍋子生了柴火

士兵又向村民要來三顆石頭丟進鍋子裡煮湯

一位士兵嚐了一口湯說「不管什麼湯都應該加點鹽、加點胡椒」

孩子們馬上跑回家拿

第二位士兵嚐了口說「如果再加點馬鈴薯,會更好喝的」

一位村民說「正好我家有馬鈴薯」

加了馬鈴薯後,第三位士兵又嚐了一口說

「如果再加點青菜、蘿蔔、香菇、豬肉,就會更美味了」

於是村民索性跑回家,把家中剩餘的食材全都帶來

食材一樣一樣被加進鍋裡

最後竟變成一大鍋營養又美味的佳餚

士兵與村民開心地一齊享受了難得的大餐啦

 

「這故事可以讓小朋友認識蔬菜啊,可以問他們想要加什麼,就讓孩子自由發表,讓他們去撿撿葉子/石頭/樹枝假裝扮家家酒,他們自己會想像那是番茄馬鈴薯還是蔬菜啊」二姐補充。

「所以這個故事要告訴小孩什麼?」

「要有一顆願意分享的心,每個人都拿出一點點各自有的東西,這樣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享用大餐。另外也是強調,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再延伸出去…」

 

石頭湯文本參考:《心靈環保兒童生活教育動畫4》01 喝一碗石頭湯(國語版)

⑦臺北華山,2024年。石頭湯,志雅版本。

「二姐,我想說個加入豆花元素改編版本的石頭湯故事。」

「那豆花從哪裡來?」

(好問題)

 -

有一天,有一個自稱是MCH的三人組,很高興買了一桶豆花,但他們覺得少了些什麼,心想要是能加點料就好了,可是MCH沒有啊,那該怎麼辦呢,於是他們開著豆花車穿梭在東南亞各地之間,到處親切詢問,我們有一桶豆花喔,想分享給更多人吃,你可以貢獻一點什麼嗎?

各地伙伴不明所以,仍憑著熱情紛紛前來幫忙,有人搬來大鍋子生火煮水

伙伴F嚐了一口說「這水加點糖、加點薑汁,再配上豆花才會更美味吧」

有伙伴馬上跑回家拿糖和薑

伙伴J嚐了口說「如果再加點花生仁的話,那就更好了…」

一位伙伴立刻回應「正好我家有花生仁耶」

加了花生仁後,伙伴Z又嚐了一口說

「如果再加點芋圓、綠豆、紅豆、薏仁,該會是多麼美味啊」

於是伙伴們索性統統跑回家,把家中所有的配料都帶來

配料一樣一樣被端出來

最後竟變成一輛裝載超豐盛配料的豆花車

於是伙伴們開心地上前包圍,一齊享用了好吃的甜點啦

 -

「所以這個故事要告訴大家什麼?」二姐問。

「我覺得MCH他們就是一直在煮石頭湯啊,他們擁有一個開放的、移動的平台,每次要辦活動時候開始呼朋引伴,熱情有才華的人就會靠近,接著他們問問大家有什麼、會什麼,每個人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或才華,一場豐富的活動就…嘩,成真啦!」

 

獻給我心中有召喚魔法的Mekong Culture Hub


  • A Friend of a Friend 🤩
    MCH Exhibition in Taipei (Dec 12-17, 2024)

    🌈 [朋友的朋友] MCH主題展覽(12/12-12/17華山,拱廳)

    『從一場藝術與社會的小型實驗開始,我帶著臺灣原生的文化設定和不大的社區關係,一腳滑進由湄公河文化中心佈建出來的東南亞交友圈,後續也因延續的聚會、培力、藝術參與、互動和交談,推進我創作路上探索的範圍,看到更多跨域混融的風景。』

    🌈參展作品:《朋友們在呼喚你囉》A Call to Get Together (複合媒材 2024)
    楊志雅(Sylvia)說起她悠遊在食物、語言、生命故事、教學和創造間的奇妙歷程時,臺灣與東南亞在這些故事裡面,如此自然地串連起來。好像是食物領路,也是遇到的人指路,更是生命經驗的交換,還有,是不同的朋友們的呼喚,如此殷切而真誠。

    👉活動網站:https://www.mekongculturalhub.org/news/2024/11/huashan-2024/ (別忘記往下滑,點選不同活動的網頁,有更多資訊)

    👉認識楊志雅(Sylvia): https://www.mekongculturalhub.org/people/syl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