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富冰淇淋

永富冰淇淋門前的長板凳,從最早還是攤車時期就留用至今。

攝/楊志雅

 

第二代吳順清:早年沒有機器時代的製冰方法

聽我爸說,那時候剛開始出現機器,用電尚未普遍,要做冰的話多是手工為主,工序相當複雜,舉芋頭冰為例:小時候我幫忙過,把蒸好還很燙的芋頭,塞進手搖的絞拌機,絞出來就變成芋泥;下面放一盆冷水,再把很黏的芋泥戳散成水狀,再倒進另外一個上面有放紗網的桶子,把芋頭纖維濾掉,集得一桶芋頭水,再經過小火慢煮,要一直攪動,不然會燒焦,冷卻後才能放進套桶做冰。

我爸他們在基隆製冰廠那時的製冰方法是用兩層套桶,外層木桶放大冰塊和粗鹽,我真的親眼看過我爸,拿很長鐵柄的鑿冰錐,把冰鑿成一塊塊,越大塊越好,不然沒幾小時就會化掉,外層木桶下面有個塞子,可以打開把融水倒掉,再重新鋪鹽巴加冰塊,這就是最原始的降溫方法;內層則是鐵桶,後來我爸改成白鐵製,將製冰原料與奶粉放進去後,純粹用手工把原物料搗成冰,一桶一桶戳成泥,戳半天才有冰。光是戳成泥要變成冰淇淋能賣,至少兩個小時,所以早期一天只能做一種口味。

當時的冰是叫吧噗,那時候還沒人知道什麼是「冰淇淋」,就像起先大家說的「雞蛋冰」,其實是指香草口味。而當時的三色冰,也不是三種口味各一球,而是三種口味都放在同一個鐵桶內,挖起來一球就有三種口味。以前賣冰小販還會準備遊戲,讓客人用一毛錢玩射飛鏢,看射中轉盤上面大、中、小份量,最大獎則是「天霸王」;後來改用投幣式的,輪盤上有個飛機形狀的指針,投錢下去以後看是轉到哪一格,就得到那個尺寸大小的一球冰淇淋。

攝/楊志雅

第二代吳順清:關於萬華的改變

小時候華江橋都還沒有蓋,走中興橋還要繳過路費。早期做吃的這種小生意,只有餐車,沒有店面。店面都是屬於比較高檔的消費,像是做衣服的店。以前我們這裡,固定餐車有五六攤,有賣汽水、炒麵炒飯、炸糕(類似炸蘿蔔糕)等等,隔壁就是理髮廳。我們客群以前到現在都差不多,多是買回去給家人吃。

感覺萬華人口越來越少,沒有從前熱鬧。有賺到錢的搬去東區,沒賺到錢的就往板橋走,我小時候的朋友幾乎都搬走了。以前像這麼小的店面二樓,可以塞7個人,現在已經無法這樣擠著生活了。萬華很多老社區、路小、房子老、無法都更,在地人也跟著老了。不過我已經習慣在萬華生活,生活機能還是很不錯,附近有醫院、學校、公園,一直以來萬華24小時都有東西吃,有消夜場,也有一大清早賣粥的。我從小就看青山祭長大,我現在也會帶我孫子去看喔!

當年還是攤車時期。

臉書/老照片提供:永富冰淇淋

採訪:楊志雅、劉奕杰

整理:楊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