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創作,怎麼搞的

創作,怎麼搞的

Letters to a Young Artist: Building a Life in Art.

作者:茱莉亞.卡麥隆 (Julia Cameron)

譯者:韓良憶

上半年有幸到高中生課堂分享,課前望著分享主題「表達與思考」我思考許久,如果時光倒流,假設我是一名對創作有些興趣的高中生,我想要聽什麼?當所有術科老師偏重磨練技術之餘,分享哪些不錯的觀念會更有意義?於是我瞄到書架上的這本書《創作,怎麼搞的》。茱莉亞.卡麥隆是一名兼具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詩人等多重身分的創作者,在本書以前輩之姿,書信體的方式傳述過來人的建議,讀來輕鬆,在創作卡關時候適合隨時從架上取下翻閱,猜想對欲踏入創作圈子的年輕一輩,應很有幫助,至少對我來說是。重讀後索性分享此書。

多數人對創作者會有的誤解是,靈感會沒來由降落,以為那些功成名就的藝術家,某天起床就會獲得神降下的天啟,不費吹灰之力就碰巧遇到一個好點子,像抓住金探子一樣往上飛就得分成功。不是這樣的,創作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看看跑步的村上春樹),那些厲害的創作者,多數日日花許多時間訓練自己,投入基本功。

卡麥隆也是這麼認為,她說,你必須要把這件事養成一種習慣,一種不論心情好不好,時間到就得逼自己投身創作的習慣,「就像早期的鐵路養護工一樣,每天都感覺到自己鋪設了一定數量的鐵軌」,就當成打卡上下班,每日到創作面前現身報到,因為那是你跟「創作」之間的承諾。

可是創作者與他自身創作時間的允諾,不是創作者生命的唯一所有,如果我們要顧及身心健康完成這樣一場馬拉松,仍要保持「照樣晨間寫作、照樣從事創意出遊、照樣出外散步」,維持能夠開展意識的生活步調,保持提問的習慣,不斷探索自己的內在,不忘保持好奇問問「為什麼」。

她說,生命中的其餘部分,都是為了創作而不得不做的事。

凡是如果以創作優先,那難道創作者就不用煩惱金錢來源嗎?或者當世道以賺取金額多寡衡量個人成功的時候,我們要怎麼保持「才能不能被金錢所量化」的清醒思考?又或者當親戚來說三道四、動搖你信心時,該怎麼做?關於這些問題,本書有多篇討論,簡短分享一些當下記得的;首先,誰說創作者不能有正職?甚至很多人是多頭兼職情形下保持生活,重要的是,如何分配時間給創作,賺足夠的錢就好,但最重要的還是你要能有時間創作;再來是相信宇宙會跟著你前進,要相信金錢或者能讓你保持生活下去的物質/價值會隨之而來,讓創作成為你的信仰,也必須成為你的信仰;另,向大家推薦第52封信〈穿就穿合腳的鞋子〉:問問那些愛管事的親戚,他們真的幸福嗎?錢有真的滿足他人生所需嗎?除了賺錢以外,他的人生還剩下什麼嗎?請他們談談他們的人生。如果創作是你的使命,你已經穿著你合腳的鞋子了,又何必羨慕別人腳下踩著什麼。

卡麥隆說,一名她很敬重的作家,花了十一年幫人打掃房子和洗碗盤來維持他的寫作嗜好,可是那段日子當中,他覺得只要能攤開稿紙就很幸福。他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直到最後,老得很自在,也很自重。

比起空有錢,卻不知道自己所為而來,人生價值孰輕孰重?

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創作是一種自我表達,先要有自我,才能表達。這是一本小書,內容不難,說穿了就是一些提醒。最後,祝願大家都穿著合腳的鞋子,或跑或走在自己喜歡的路上。


(以下是書摘)

(頁19) 用「我今天創作出什麼了嗎?」取代「我是真正的創作者嗎?」這個問題。

(頁34) 容我直言不諱,只要有心創作,不會沒空。生命中其餘的部分,都是為了創作而不得不做的事。

(頁57) 有人說創作就是「自我表達」,可是你得要先有個自我才能加以表達

(頁61) 你要是對那正貫穿你整個人的事物抱持著足夠的興趣,便會忘卻你形式化的一面,而以真實可靠且往往令人驚喜的方式,來呼應流竄在你內在的那股創作力。

(頁163) 我想要探究我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創作就是做這件事的過程。

(頁186) 學習如何平靜地、溫柔地創作,如何擁有生活,並在創意中創造生活的價值。

(頁234) 世人要求我們不僅要體驗我們的生活,還要我們以自己的經驗為素材,從中創作。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的創作者都活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