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CREATORS 五週年:將來形狀|圓桌討論系列

試從今年(2023)3月發布的「CREATORS 五週年」圓桌討論系列三篇報導:篇一創作支持系統的現況與未來、篇二後台書寫:計畫過程的觀察寫作、篇三旁觀他人創作:觀察顧問的田野,整理現行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超過五年之CREATORS創作支持系統,當中「觀察員」角色所被賦予的期待與可能發揮效益,用來回應筆者今年短暫擔任板橋435藝文特區觀察員期間,對於不同機構執行創作支持計畫情境下,蒐集各方對於「觀察員」身分可能的想像、變形與相互參照。

11月20日於板橋435藝文特區分享講題:

從上述三篇文章,首先挑出針對觀察員之關鍵描述,發現當CREATORS創作支持系統趨近成為後學院的延伸變體,觀察員像是一種可能為導師、抑或是同儕的陪伴角色,在機構、獲補助創作者、觀察員三方具有相互約定與信賴的關係之下,觀察員居中位處曖昧的位置,用相對靠近又保持一定距離的旁觀角度提出觀察,回饋給雙方。CLAB的CREATORS計畫一直以來強調以過程為導向,非以創作成果定論補助成效,而這樣的無形培育過程仍需要被記錄評估,就得靠觀察員的文字描述,和走進創作過程中向創作者「提醒」或者「提問」。

觀察員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綜合看來,其特質基礎應是一位對「觀察」很有興趣的人,他/她設定了各自的觀察目標、田野範疇、涉入參與的程度,進而提出個人的見解產出。

CLAB為創作者和觀察員配對,行之有年,這一套觀察陪伴機制運行順利,且能夠為其支持系統背書。然而他方機構若要參酌這一套運行機制時候,可能需要設定好各自的標的,重新回想「為什麼我們需要觀察員?」、「期望觀察員為我們觀察什麼?」畢竟機構意志百百種,帶著不盡相同之目標期望引進觀察員角色加入補助計畫,為其補助機制強筋健骨,各方招募而來的觀察員姿態也會相距甚大。而我的目標在於淺嚐回顧「CREATORS 五週年」圓桌討論系列報導,以此為引子,作為討論的參照基礎,後續幫助委託方收攏聚焦其企圖。

延伸閱讀:

TASA觀察員側寫│在聚落裡,和你不想只是點頭之交 - 楊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