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閱讀|中午吃什麼?

中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

An Economist Gets Lunch: New Rules for Everyday Foodies

作者:泰勒.科文 (Tyler Cowen)

Tyler Cowen是一名日常美食家,對於到世界各地尋找美食有獨到的方法與對食物的見解,書起章即介紹他到一個陌生地方,首先會找看起來年紀比較大的計程車司機,付他比到達目的地更多一點的錢,告訴他「我想中途停下來吃點真正特別的東西,道地的尼加拉瓜食物。我會付你十元美金補償你多花的時間,我也會請你一起吃午餐。」嘩,是真正跟著老司機走呀!(雖然我想此書出版的2013年並不像現在對於老司機有這麼多的奇怪解讀。笑)

其中一些能夠拓展飲食選擇的建議是滿有趣的,例如「不去大超市買菜」,Cowen做此實驗背後的理念是:食物是經濟供應與需求的產物,因此,我們要去那種供應品新鮮、供應者富創意、需求者消息靈通的地方。而且盡量略過超市一入口的中間區域,去越不起眼的層架越能找到有趣的調味料或食材。至於外食餐廳,通常菜單都經過仔細推敲的,如果你光選普羅大眾喜歡的品項,例如烤雞腿,這樣你可能無法嚐到這家店的招牌菜,所以Cowen建議是:點其貌不揚的菜、點陌生的菜,點你最不可能想吃的東西。並且盡量往租金便宜的地方去,往巷子裡面走,因為這種店家反而更需要特別在乎食物的品質。

除了一些日常可能實踐的採買方針、旅遊美食建議外,本書花了很多章節在討論糧食革命相關議題如基因改造生物、碳排放量、農企等等議題,凸顯現代人在選擇「要過何種綠生活」可能面臨的多重難題,這幾個章節讓人讀來實在滿吃力的,但簡言之,至於要如何讓過得更環保一點,作者的主觀論點是:課徵石化燃料稅與提高肉品稅,能使消費者更容易遵守「綠生活」:「如果一種食品的生產和運輸使用更多石化燃料,稅會自動提高該食物的價格,消費者會因此少買,不論他們是否擅長計算什麼東西最能幫助環境。這是價格的威力:價格,比給予重視綠色的消費者一堆指示效力更為強大。 …商品被課稅後的更高價格會誘導消費者少買一點,表現得有如他們關心環境一般,不論他們是否關心。」(頁198)但政府是否足夠具有判斷力或執行力到可以決定在什麼樣的民生項目上提高稅率,並以稅制來抗衡減緩人類對環境的衝擊,想必又是另一番難題。

正讀得想放棄之時,Cowen對於食譜的理解,讓我重拾對本書注意力;他說,要如何有計畫地去建立和整理個人的烹飪知識,使能夠保持興奮和美味的手法持續創新,這是重要的。Cowen主張,人要有兩種食譜,一種具有很多細節、解釋一切重點的食譜,另一種是非常簡略的指南。(如同許多老食譜)當你遊走在詳細、資訊密集的食譜與相當簡略的食譜之間,交替閱讀與使用,將能夠強迫你提升某個烹飪領域的知識與技巧,同時,透過簡短的指引,也是在確認建構以及汲取,那些你所無法明說但你可能本身早已理解的,料理方面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默會知識強調技藝會大量透過師徒傳授的直接經驗,經由個人身體經驗來學習內化,這個觀點幾近如同我創作累積過程裡,四處走訪就教前輩的方法,可以是未來能繼續研究的論述方向。此書一來讓我回頭思考為什麼我會著迷於食譜的繪製,二來是對於創作題材內容的蒐集,至今不論是駐村與居民互動所為,或者日常從網路科技蒐獵的烹飪資訊,已經累積一定量到需要好好思索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表述體系,好幫助未來的呈現,是這次閱讀上的收穫。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個人最喜歡的章節,第11章|回家,動手煮吧|「在家吃,不等於每道菜都得自己煮!」作者提到,如果要請朋友來家裡吃飯,你可以從外面買足夠大家吃的主菜,然後用一些你自己的拿手菜或自己準備的食物來補足,一是減低壓力,二是你行有餘力親手做點東西,不然「你可能根本不會找朋友來你家用餐」(笑)在家炊煮,不論多溫和的企圖,每一次都應該含一些特殊成分。你的烹飪生涯未必得找很多人一起到家裡吃飯,但應該有集體活動的歡樂氣氛,賦予每一位參與者一些意義,這是對抗外面餐廳誘惑的最佳途徑。(頁296) 

年末了,想必大家都有點掙扎要不要邀朋友來家裡聚餐party,Cowen的提醒很實際,也是我自己邀朋友來家裡吃飯會採用的方法,讓大家可以參與分工準備,我們分別試過幾次,朋友可能是帶烤雞桶、有次是烤鴨,或者披薩前來,曾經我也顛倒過來,先去市場採買一堆好吃的小菜,這樣回家就只要料理主食,皆能讓過程順暢很多!讓超市或餐廳幫你協助準備一些食物,當部分的採購被確認下來,這樣你就更有餘力可以親手做些餐點,不失為好的宴客方法喔!分享到這邊,先祝大家年末聚餐愉快啦!


(以下是書摘)

(頁125) 亞洲文化特別重視食物。亞洲人的社交關係是圍繞著飲食建立的,食物對亞洲人而言,不是那種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囫圇吞下的東西。去一趟香港或新加坡,你多半會聽到人們熱烈建議你去哪找最好吃的東西。食物在那裏和天氣一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在那裏,每一餐飯都重要。 

(頁101) 燒烤通往一個更古老的年代,在那個年代,食物製作是個人的、手工藝的,並依賴天時地利。 

(頁289) 如果你是新手,買一組便宜的烹飪器具就好。一旦你搞清楚了什麼東西對你有用,再回頭考慮買那些重要用具的更昂貴版本。不要一開始就花很多錢,因為你花的錢大部分是浪費的。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想像你在進行「最適化搜尋」 (optimal search)。一開始就買昂貴的烹飪用具,就像帶著求婚鑽戒去赴第一次約會。還是先搜尋和了解你的偏好吧。

(頁280-281) 麥可吉樂普太太似乎對按食譜作菜興趣不大,她要的是書本身。她是收藏家,她喜歡知道古人如何做菜,雖然她無意模仿。食譜市場有很大一部分如此運作。它未必與烹飪有關。…人們買食譜,多過於使用食譜…有時候買這種書是希望回憶一次假期,表達對一種異國料理或民族性的認同…食譜,幾乎從來不只是食譜。


閱讀|食與時

食與時:透過秒、分、時、日、週、月、年,看時間的鬼斧神工如何成就美味

The Missing Ingredient: The Curious Role of Time in Food and Flavour

作者:珍妮.林弗特 (Jenny Linford)

我以食物(採集製作到享用消化這一系列過程)作為一個有彈性變化的計時單位來討論,大抵是從閱讀本書開始的。該書是以烹飪過程不同的短(秒)到長(年)尺度單位,來書寫料理當中,不可或缺的影響因子—時間。閱讀之後我開始思考,「時間」除了作為傳承烹飪經驗所需要處處留心之外,到料理完成上桌品嚐咀嚼與人展開對話或自我思考時光,都應可納入成為建立在以食物為基礎之上的,量度記錄的單位。

本書透過訪問各個料理領域的專家達人,記錄控時的要素,包含濕度環境與人文地理條件等等,從分秒必爭到經年累月的討論,各食材的處理過程皆引人入勝,尤其作者Jenny Linford在描述受訪食物生產者、廚師、飲食作家的說話表情個性等等側寫,栩栩如生,特別令我喜愛,翻開閱讀你就能體會到哪位麵包師傅是「腳踏實地、說話實在又幽默的人」,咖啡吧台手沖煮咖啡時是如何「散發出驕傲、專業的氣息」,養蜂人「實事求是、為人樸實,…聊天時對蜜蜂的迷戀與尊敬表露無遺」,雪利酒窖出生的釀酒師傅又是怎麼露出迷人笑容說「我想和雪利酒一樣優雅老去」。

這些貼近現場的紀實筆觸,讓讀者能用一種最輕易的方式,以想像力靠近這些對食物懷抱巨大熱情的費時專業養成,然後跟著作者一起喟嘆不已,進而多花一些時間動手做自己想吃的食物,為維護飲食傳統多少盡一些努力。


(以下是書摘)

(頁23) 味覺有鮮明的立即性。將食物放入口中,一兩秒內就能嚐到滋味。我們認為這現象理所當然,但在那電光石火的瞬間,其實發生了許多事。

(頁217) 生活會因為動手做愛吃的食物,出現新的規律。我告訴他,許多朋友會做酸種麵包、發酵康普茶或克菲爾;發酵食物很能吸引人動手做。卡茲認為,這後面蘊含著更廣泛的現象:「我認為,這代表人們想要滿足一種渴求:和自己吃的東西產生連結。」

(頁256) 願意花上數月製作食物的人不僅有耐性,也明白這些時間不會白費。

(頁17) 養酸酵頭來烤麵包、製作發酵康普茶、把水果煮成果醬…—越來越多人興沖沖投入這些花時間的活動,有人就是知道食物值得這樣的時間投資。花費時間、不嫌麻煩做食物給別人吃,與「養育」和「款待」等深刻概念緊密交織。.....不得不承認,時間的確是了不起的材料…


Sourc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0...